关于我的工作

我是干什么的呢?说好听点,学名叫做软件工程师,说不好听点,通俗叫做程序猿。
在这个行业里面也有几年时间了,刚开始是在实验室里面做学校的项目,反正也是自
己人在用,要求也不算很高,后来开始慢慢的做一些外包的项目,也就正式开始了我
在这个行业的工作。虽然以我现在的能力和资历来说,在这个行业还算是新人,但是
我还是对我所从事的工作,我所在的行业有一些思考。

关于互联网

互联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普及的,到现在也过去二十多个年头了,不得不说,中国的互联网普及速度还是非常惊人的,当然,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发展速度比普及速度更惊人!说互联网可能有点高大上了,说点通俗的、具体的——宽带。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仅2014年上半年的六个月中,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899万户,2014年6月,我国的宽带用户总数是1.98亿,而这中间带宽在4M以上的占了83.6%,带宽在8M以上的占了30.4%,光钎接入的占了27.3%,正是这些用户,在有效的促进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但是不得不说,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全民普及率其实也不是非常高。
在这里还想说的一点就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很多甲方并不懂得家用宽带和服务器用宽带之间的区别,当然,不懂是正常的,不过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他们没有区别就是不正常的!家用宽带的带宽一般是指下行带宽,也就是你从网络上下载资源到你本地所能使用的理论最大带宽,而且家用宽带一般是动态分配IP,也就是说你这次开机联网和下次开机联网很可能使用不同的IP地址,这样的宽带一般是不能用来做服务器的,当然,如果你的服务器对上行带宽没有什么要求,如果你使用了花生壳或类似的工具、技术,也是可以的。服务器用的宽带的带宽,一般是指上行带宽,也就是你从这台服务器向网络上其他电脑发送资源的理论最大带宽,而且服务器用的宽带一般都是固定IP,也就是说这条宽带连在你的服务器上,那么就会有至少一个固定的IP地址,不管你如何重连,都是不会变的,而且一般的服务器机房都是光钎接入的。这两种宽带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一般是不能通用的,而且一般情况下,服务器所使用的宽带资费要比普通家用宽带高很多。

关于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我也不清楚是什么时候被叫响的,我只隐约记得,上初中时,我就在用手机浏览网页了,当时还是2G网络,速度慢,而且用户体验差,后来3G开始普及,慢慢的就听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说法,按照数据显示到2014年4月份,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48亿,关于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到的我觉得还有问题,是按照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的方式进行统计的,还是说按照实际用手机使用了网络的方式进行统计的,这两种统计方式所得到的数据有着巨大的差异,虽然说,山寨机和Android系统让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快速步入了智能手机行列,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在使用功能机,而且在所有的手机用户中,有一部分人是不会用手机上网的。虽然这样说,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手机网民群体有效的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这点是不可否认的,看看现在的互联网领域,尤其是今年的互联网行业,手机用户越来越被重视,针对移动终端的各种方案、技术、体验设计也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里要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我身边的这些同行业者中,有些人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越来越不喜欢智能手机,反而开始喜欢功能机,我也算是有这种趋势的人,我个人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清楚智能手机是怎么回事,我们能自己开发出在这些智能手机上运行的软件,所以对很多东西就不再感兴趣,不再好奇了,反而开始喜欢一些简单的东西,手机在我们手里更多的时候就是测试程序的工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智能手机包含了太多的功能,而很多功能并不是我们经常需要的,这么多的功能和选择,有的时候反而让人不知所措,还有就是正规品牌的智能手机待机时间太短,功能机的待机时间很长,充一次电可以拿很久。

关于互联网行业

我这里所说的互联网行业很宽泛,既包含了传统互联网行业,也包含了移动互联网行业,我并不是说要讲互联网行业,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格,我只想说说我所接触到的互联网行业,以及我在我有限的经历中所进行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我个人的感觉就是互联网行业在去年开始以一种畸形的状态和速度在发展,一方面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包括简政放权、取消公司注册时的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各地政府对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等政策在刺激这这个行业的发展,当然这一系列政策刺激的不光是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其他行业也在这样的政策下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很多传统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行业,在这些企业中,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想通过互联网使其原本的业务、销量得到提升,还有一种是想彻底转型,对于已经在这个行业内的从业人员来说,当然是好事,因为这些企业对互联网行业的投入,会使得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有了一个相对浑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是否坚实,现在还不好说。
我个人认为,互联网是在加速发展,也就是说,互联网行业不光有很大的正向速度,而且有很大的正向加速度,但这个增长是真实的吗?我觉得这其中有很大的水分,说白了,就是我认为互联网行业现在有泡沫,而这个泡沫主要来自于这些冲入互联网行业的人的不理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被一些人拿来当作概念鼓吹,现在针对互联网的各种大会遍地开花,各种培训(非技术类)也到处都是,正好,今年两会咱们的总理同志又提出了一个“互联网+”概念,好嘛,更多的人蜂拥而至。首先,我不否认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是一次革命性的发展,对现在的社会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和改变,其次,我不否认互联网会让消费者和企业联系更紧密,但是,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他需要实体的支撑,如果仅有互联网,那么就像是空中楼阁,看着很美好,但实际很脆弱。
我之所以说互联网行业存在泡沫,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近两年和未来的几年,是一个转型期,很多人都看到了BAT的传奇,看到了京东的崛起,也看到了苏宁、国美等一些传统企业凭借互联网算是没有像另外一些传统的巨头那样轰然崩塌,不管这些人是怎么看到这些信息的,是自己看到的,还是别人告诉的,总而言之,这些成功的故事,外加一些量身定制的心灵鸡汤,让一大批人相信了互联网行业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能够创造奇迹,我并不否认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我想说大多数人看到的仅仅是这些企业光鲜亮丽的今天,却没有看到这些企业是如何走到了今天。现在很多企业、很多老板都在寻求转型,这样集中转型的一个时期,自然会造成这个行业的高速发展,而这样情况,大家有没有觉得像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的温州炒房团呢?在我的身边经常能听说那种只要是互联网行业就敢投资的老板,很多人都认为今天只要我投了互联网,明天我就是马云、马化腾,我想说这怎么可能!!!当年和马云、马化腾一批做互联网的人难道少吗?最后成功的又有几个人。
而且互联网行业内部也有问题,大量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但是这些人中间又有多少是真正学到本事的人?这个估计连教育部也不清楚。但是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这个问题貌似也不太被人们看重了,在我所在的技术群里,每天都有很多公司在招人,最近两年,眼看着招人的工资一涨再涨,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大量的企业寻求转型,造成了大量的用户需求和开发任务,为了满足市场,原有的公司开始扩张,更多新的公司开始成立,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人员(这里都不能说是人才,我后面会讲到这里的却别)需求,所以就在这种非对称的关系下,市场需求、人员需求在以一种怪异的速度增长。
还有就是很多互联网企业看到大家对互联网行业如此关注,开始了一些在我看来是铤而走险的行为。比如开始走鼓吹概念的道路,虽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来看,互联网的东西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很多中国人对于这样的东西是不屑的,也是不愿意为之付钱的,但虽然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了这个东西,并且有点过头了,开始跟着一些号称是资深的人或公司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当然,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跟上,造成了这个行业成为一些违法行为的栖息地,比如现在很火的网络分销系统,其实有很多网络分销就是传销的升级版,不过虽然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没有跟上,但是业界一些比较大的公司现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还是很欣慰的。
总结一下,在我眼里,互联网企业现在存在着巨大的泡沫,现在是转型期,有着大量的需求,不论是开发需求还是人员需求,但这些需求是有时间的,过了这个转型期,这些需求就会消失,互联网行业就会恢复平静的、健康的发展状态,那么现在应这些需求而诞生出来的公司、岗位到时又该何去何从呢?不过,也许到时候又会有新的行业供人们转型,泡沫又会转移到那个新的行业中去,谁知道呢?!

关于我的工作

第一,我的工作就是研发软件系统,相比较而言,我现在更多做的软件系统,而不是简单的软件,因为我现在更多的做的不是一个单一的软件,而是由多个软件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是,软件开发说到底是一个研发过程,既然是研发,那就还是有一定的研究的成分在里面,也就是说这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里面的,我承认,编程语言和技术并不是科学,它只是一个工具,就和工人手里的电钻、车床是一样的,但是研发一个软件系统,为了能够完全贴合用户的需求,那就有特殊性,就有需要研究和论证的东西,就有不确定性,在一些细节上就会有失败的可能,而很多用户并不能理解这些。
第二,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有些时候,时间、人员、金钱并不是等价对换的关系。在我看过的博客里和身边听说的事情里,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要求用人员换时间的,但是其实在真实的情况中,人员和时间并不是成比例的,或者说是线性关系。打个比方,如果说现在有一个项目,按照最开始的规划,5个人做三个月十万元可以做完,有人跳出来说,不行,我给你十个人,你一个半月必须给我搞定!如果说你想把5个人三个月的工期压缩到一个半月,那么你投入的可能是二十个人甚至更多,而且人数越多,对每个人的要求也就越高,因为需要每个人都要能够确保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正确,并且所有人的代码还要能够严丝合缝的对接在一起,当然,这对架构师的要求更高,如果有人非要这样压缩时间,那么他在这个项目上所投入的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将会更多,这就不光是乘2就能解决的问题了。而且每个系统的开发时间都是有一个临界值的,也就是说,他有一个最短时间,即使一个配合完美、人员众多、单兵素质高、架构成熟的团队,对于每一个需求也是有一个临界值的,这个临界值是无法通过其他手段来超越的,无论你配备再多的人,再好的设备,再多的资金,这个最短时间都没办法缩短的,主要原因在于软件开发工作里面的有些内容是需要前置条件的,具体的开发工作并不能够做到完全并行,并不是说完全能够按照每个人去做一定最后拼在一起就能跑通,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这种一定要串行进行的工作就限制了软件开发的最短时间,当然,针对不同的需求这个最短时间也不同,而且这个最短时间要考虑到开发团队中每个人的水平高低、团队配合的默契程度、架构师的水平、团队整体实力等等,这里要说一些团队的整体实力既不是这个团队最厉害的那个人决定的,也不是这个团队最弱的那个人决定的,这是由团队每个人的能力还有大家互相之间的默契度决定的。
第三,之前有合作公司的老总问过我,“你觉得为什么客户要找我们开发各种各样的软件?现在市面上针对各种需求成熟的软件有很多啊,为什么还要找你们?”,其实这个问题我之前就想过了,而且我也想的很清楚,客户之所以找我们做,肯定就是有他特殊的需求,而他这种特殊的需求,是现在市面上成熟的软件所不能满足的,最常见的有几种情况,一是客户要进行自己的数据沉淀,二是客户要搭建自己的信息化平台,三是客户需求是基于某个行业或地域的等等,这些需求都是客户的个性,是那些已经成熟的产品的共性所不能满足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个性化的需求的存在,才有我们这些人生存的空间。那么有没有那种明明通过购买现成的产品就能解决所有需求的客户又来找我们开发的呢?有!肯定是有的,这样的情况,我们都会告诉他,花几千、几万就能搞定,但是如果他执意要开发,那就是~有钱!任性!

关于客户

其实软件开发行业经常被人们看做是服务行业,但我觉得他像是服务行业和生产行业的结合体,根据软件工程定义的软件生命周期来看,软件开发工作既包括了软件的制造,也包括了软件的维护,有点像是前店后厂,外加上门服务。既然是有服务,那么就要遵循顾客即上帝的遵旨。不过我感觉还好,因为近几年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还是给了我们和客户之间一个相对平等,双向选择的机会,给我的感觉就是互联网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做起来更舒服一些,更容易得到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尊重和信任。
我不想指责客户,但是我想说,我所在的这个行业相对来说是透明的,基本上很少出现那种给你演示的是好东西,给你交付的是坏东西的这种情况,而且互联网行业,尤其是软件外包业的商业纠纷还是比较少的,一方面,现在的软件开发过程需要和客户不断确认需求细节,一般做出来的东西,都是经过客户一步步的认可的,另一方面,关于钱的问题,也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因为你不给钱,我是可以随时停止开发工作,即使是已经交付的项目,不结清尾款,我也可以马上关闭你的系统,甚至下线你的系统,而由此带来的损失,我可以通过出售该系统等其他方式快速回本甚至赚更多的钱,因为一般情况下,在未完全履行合同之前,这个代码及相关知识产权的所有者还是开发公司的,而不是客户的,所以这也不会牵涉到其他法律问题,这在这一行中已经成为一种通用做法。
还有一类客户是经常能看到的,就是他认为这个功能应该很容易很快就能做好。其实这样的客户只是不了解这个行业,他们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有个按钮,这个地方应该改成输入框,看起来就是加一个东西,改一个东西而已,所以应该不难,但这个难易程度,只有具体写代码的人才知道,而且由于这样的认识,客户会认为报价过高,认为被骗等等,这里我只想说:第一,一个开发人员从初学到能够进行商业项目的开发,所投入的学习成本是很高的;第二,软件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员和大量的时间投入,它不是流水线作业,不是说生产一个模具就可以全球通用,这些都是软件开发的成本所在,总的来说就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嘛!”;第三,软件开发大多都是团队作战,各司其职,要求配合默契,这不是说一个人就能搞定的,人的能力是一方面,团队之间的配合是另一方面。

关于团队

软件开发工作一般都不是一个人能搞得定的,尤其是做能够称之为系统的软件。之前在同学的朋友圈看到一个关于公司里面的人的分类,觉得很有道理,具体如下图:

psb

其实我想说,团队很重要,换句话说,人很重要,如果这个团队里面的人,互相不交流,没有默契,那么在工作的时候,很难很好的配合,而且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团队建设不像以前了,领导过来表扬几句就OK了,或者是发点奖金什么的,最起码我不会因为这些而死心塌地的在某个团队工作,团队是需要经常一起活动,经常沟通交流的,这并不代表就是一定要吃吃喝喝,但它确实一种必不可少的环节,我自己也是90后,虽然我的想法不能代表所有90后,带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共性的,那种每天只是上班时间类似于敷衍的表扬、奖励、交流根本是留不住人才的,在这个行业里,根本没有笨人,如果你不拿出真心诚意来建设你的团队,你得到也肯定是敷衍了事,当有一天,公司出现问题时,肯定是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的。人才才是一个团队、一个公司最重要的资源。
我所在的团队还是很不错的,最起码大家在专业技能上互相认可,互补不足,平时能够经常一起出去活动,而且大家的关系不仅局限于工作,在项目上我们是工作伙伴,平时也是很要好的一帮朋友,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大家互相之间没有那种强烈的层级感,工作的时候,该怎样就怎样,抛开工作大家还能坐在一起摆龙门阵,并不会像老鼠看到猫那样,这样的氛围是我喜欢的氛围,当然这样的氛围也是现在很多IT公司共有的一个氛围。
说到我的团队,还想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之前公司的一个合作方老总问我,为什么我们团队女生这么少,我的回答是:“因为女生在干这行的本来就少,而且我们也不需要花瓶!” ,这个思想不是我现在才有的,从我开始带人之后,我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有人认为我没必要这样,实话说,IT行业男女比例本来就严重失衡,之前我也看过报道,成都的很多IT公司从几年前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始将公司一些非技术类岗位倾向女性招人,但是我直到今天依然不认为我的思想有任何问题,相比来说,一个赏心悦目的淑女和一个技术过硬的女汉子,让我选团队成员,我肯定选技术过硬的女汉子,因为完成开发任务,我觉得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如果是别的岗位,比如前台、客服、业务这些当然美女越多越好。还要说一点,一个团队,对成员的最低要求应该也是“人员”,其实根据目前来看,我所在的团队,最差的也能被称之为“人手”,至于人渣,我觉得这种人属于人有问题,而且这种人最好就是什么也不会,因为他会的越多,对其他人、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

关于微信

这里我想特别说一下微信,其实是因为微信比较具有代表性,通过它我也说说对类似产品的一些理解吧。微信从去年到今年异常的火,微信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产品。我个人的感觉是微信对于开发人员和用户来说都是个好东西,其实仔细看看微信的发展就能发现,微信在着力布局轻应用,基于微信的很多产品说白了,就是一个手机网站,这样的发展趋势不得不说是好的,一方面,开发专有的基于移动终端智能操作系统的APP成本是很高的,这里的成本主要指两部分,一个是开发人员的学习成本,另外一个就是开发成本(时间和其他资源) ;另一方面,轻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虽然现在手机硬件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无论怎么讲,用户安装一个APP和用户打开一个网页相比较,肯定是打开网页的成本更低,而且低很多。
但是, 网页相比较APP而言,肯定会有很多缺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最起码在现在的情况下,是不能兼得的。总得来说,轻应用将会是微信和类似第三方平台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不过,这里还是要小心一点,像微信这样的平台,中国现在有很多,而且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惊人了,谁也不知道明天早上起来,又有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应用会火,现在看着BAT是帝国,但有可能明天就会轰然崩塌,这个事情谁也不敢保证,所以我觉得,在使用类似于微信这样的第三方平台时,最好就是只用他们的引流、支付和统计功能,这三个功能都是一般的小软件所不具备的,引流需要其本身具有很大的客户群体,支付需要强大的技术团队还有资金支持,而统计需要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的支持,这不是一般的人能做的,所以这些功能可以用,至于用户数据、核心业务数据,最好还是自己持有,因为无论未来微信这些平台的发展如何,无论未来你的发展如何,如果自己没有掌握必要的数据,都会对自己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

关于数据

马云之前发表演讲的时候提到过,说是未来是数据改变世界,具体的原话我不记得了,但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之前见客户时,客户问过一句话:“未来人们还有隐私吗?”,我回答:“现在人们就已经没有隐私了”。其实数据本身没什么,互联网每天都运行着,数以亿计的电脑、手机工作在互联网的末端,每天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就单纯的其本身来讲,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有经过分析的数据,才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也就是经过数据挖掘之后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当然这里不是用挖掘机挖。
数据挖掘在学术上,他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对于一般的小公司来讲,是没有能力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的,但是简单的表层数据统计是可以的,也是有意义的,因为数据挖掘需要设计算法,这个算法需要根据挖掘的目标来设计,挖掘的目标是需要深入了解公司业务的人才能制定的,所以数据挖掘,一般没有外包。现在整个IT行业来讲,不管国内还是国外,这块做的不错的都是大公司,他们每年有专门的大量的资金投入,聘请真正的科学家,根据他们公司的具体需求和业务设计算法、验证算法、编写代码、进行数据挖掘,这个没办法,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个真的没办法。以现在人们使用网络的情况来看,具有这样实力的公司,只要人家想,只要能拿到相关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清楚的知道一个人的所有,但一般没人会这么无聊。
数据对于未来公司的发展来说,是重要的依据,现在在企业中比较常见的就是通过数据挖掘,进行决策辅助,也就是通过对企业过往数据的深入分析,帮助企业决策层决定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这个是非常科学的一种做法,但是想做到这一步有两个重要前提,第一是对过往数据的积累,这里所说的过往数据包括很多,有些数据单独来看觉得没有任何意义,是那种可以随意丢弃的数据,但是当种类和数量达到一定级别之后,这样的数据就是有用的;第二是有一个贴合企业的挖掘算法,这个贴合企业既是指你的业务,也是指你的企业文化、部门架构、客户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可以抽象成数据进行存储和挖掘。

关于电商

这几年在互联网行业里面最火的一块——电商。淘宝、京东、当当、亚马逊、一号店、美团、拍拍、聚美优品、蘑菇街、大众点评、滴滴打车、一号专车………………这些都是中国人所熟悉的电商平台,C2C、B2C、B2B、B2C2C、O2O……这些都是经常出现在各种相关讲座中的名词,我觉得电商行业的崛起,让中国的很多老板都疯了,去年一年,我身边就听说了好几个人,随便出去买一套代码,租个服务器,就开始干电商了,而且这种宣传电商行业的讲座,真是多如牛毛啊,给我的感觉就是任何行业都能和电商结合起来,其实我在想,这种一头就扎进电商这个圈子的老板里面,有多少人是仔细的去研究过上面所列的这些成功的电商平台的,又有多少人是搞清楚了这些两个英文字母夹一个阿拉伯数字的单词的含义的。这些企业哪个不是经过的N轮融资的,哪一次融资是少于千万的!这些企业哪个不是经历过不要命的砸钱的,哪一个没干过大出血就为赚吆喝的!我觉得如果有人真的想好好干电商,最起码,你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其次,你还要有一颗钻石的心脏。京东赔了十年,才开始赚钱,这十年之间,谁知道他砸进去了多少钱,如果刘强东是一颗玻璃心,估计都要碎成末了,因为渣都不足以承受这么大的损失了,但是,京东一开始盈利就是完全不一样了,很多人都只看到了今天刘强东搂着奶茶妹妹,开着豪车,走着红地毯,但是你看到他在这十年所承受的压力了吗?人生又能有几个十年?

结语

这篇日志的大部分的撰写工作是在清明假期完成的,里面的内容是我从去年年末到现在的一些思考,至于里面引用的资料正确与否,可能存在出入,因为有些是我之前看到的,到现在只能记得大概,有些是我从朋友那里听来的,所以如果有什么问题,还请大家轻点骂,希望各位看官雅正。

关于我的工作》有2个想法

  1. 看了你的博客里的所有文章,我学习了解到了很多这个行业的知识,我是一个大二的学生,学php快一年了,给你点个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